掃二維碼與項目經理溝通
我們在微信上24小時期待你的聲音
解答本文疑問/TPM咨詢/5S、6S、現場管理咨詢/精益生產管理咨詢/互聯網交流
第二章 21世紀世界設備管理的新理念
1
第一節 設備管理的新穎理念
近年來,國際上對維修管理新經驗和新概念的討論也十分活躍。因為維修管理,除了技術、經濟,更離不開對人和人機系統協調關系的管理。
比利時的沃特休斯(Wout Theuws)提出:維修管理的第一觀念:企業是自己的造幣機,只有它轉起來,自己才有錢花。他指出,資產成本是:讓火車跑起來的成本;失去機會的成本和浪費。
從競爭角度,維修管理要面對批量小,庫存低,設備的高效率利用;對設備速度要求高,維修費用要不斷下降的壓力。
關于成本改善,維修經理要隨時思考:什么工具可以開發利用?哪種工具可實現日常改善?
他認為:人是成功的第一要素:在企業要樹立主人翁精神,要達成共識,要創新,要提倡走動式管理和無指責管理。維修管理者的策略應該不等出錯才去現場,要多聽員工感受。
維修經理要關注過程,將過程劃分為:關鍵——支持——合作三部分,要形成PDCA循環。
關于成本改善,他認為應該包含兩個方面。一是日日改善,是小步驟、低投入、各方面、對同一裝置的改善;二是跳蛙式改善,是投入更多資金,完全不同方式,是生產、設備的大改變。二者都不可偏廢。
維修經理應該不斷通過行動減少服務成本:不少公司知道怎么做,但是不做;好公司不但知道怎么做而且做,這非常簡單有效!
我們應該挑戰“固定成本”的概念:沒有固定成本,所有成本都可變!向“因為成本是固定的,所以我們什么也做不了”的思想挑戰;成本在哪里?成本不是你付出的,是從你自己錢堆里揀回來的!
他提出維修經理應該注重知識管理,“知識與技能”是企業重要的資產;“利用我們已知的”——不要再從頭學習;如果知道怎么做,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倍;全球化使知識管理成為價值最大化的關鍵;如果知道成功的關鍵,為什么再去尋找?不要再證明別人證明過的東西!
他認為維修經理要聚焦過程:因為當代企業,時間、金錢的消耗都太快,盡量不要走錯路,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重要,要真正抓住重點!
多數設備需要處理的問題數量并不多;而處理問題數量多的設備數量較少,這大約符合80/20分布律。維修經理應該更關注那些問題多但是數量少的設備,要積極與維修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溝通;要對這些設備采取預防、預知維修以及糾正性維修模式處理,快速解決問題。對于多數問題較少的設備,視情采取糾正性維修或者預防維修加糾正性維修來處理。
他認為維修經理要主動向故障學習,因為犯了錯誤最容易進步!
他還指出要及時做好正確的事情,“今天對,明天不一定對!”要把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好。
關于風險管理,維修經理要隨時問自己:是否需要變革?變革風險在哪里?機會在哪里?是否對公司的影響超乎所料?
維修經理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,就要不做井底之蛙,要開放,不能只想維修,有時要想點別的,學習點別的,跳出自己的業務;不要短視,要注意承包者、時間、資金等矛盾;要注意可能你的評估系統內部有沖突;要防止只懂技術,卻不懂經濟;要向總經理反映真實情況;要不斷從救火狀態跳出來,找出根本原因,不斷挖掘;要從數據之海中跳出來,有太多數據,你要了解你真正需要了解的;還要根據損失和問題建立團隊;還要不斷挑戰,保持樂觀!
愛德華.戴明(W.EDWARD DEMING),研究維修理論30年,他就“走出危機”提出了自己的見解。
他說,“一切來自流程;如果你精心完美設計好你的流程,結果就是自然而然得到;如果你想得到不同的結果,那你就改善你的流程?!彼岢鲈O備管理的最佳實踐——戴明14點。
1)讓維修目標與公司最高目標保持一致并讓所有人了解和支持它;
2)采用主動可靠性維修新策略,并讓你的員工、顧客和供應商了解她;
3)停止依賴被動的定時維修;
4)結束低價中標采購,用壽命周期費用計算價值,關鍵設備和服務的采購向單一供應商轉移;
5)持續地改善維修系統、計劃和其他活動,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改善可靠性、效率,才有利于降低費用;
6)系統的對操作工和維修人員進行專業培訓;
7)建立對人的管理,識別他們不同的能力、本領和愿望;管理的目的就是幫助人、機器和零件把工作做得更出色;
8)趕走畏懼,創造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工作環境,讓所有人都能積極作出貢獻;
9)推倒橫在維修與運行,維修與采購,維修與管理之間的虛擬之墻,整個公司就是一個系統,大家共同為系統目標的實現而努力;
10)限制那些“一日維修改善計劃”和嘩眾取寵的標語口號;系統的低可靠性產生的大量問題不是員工所能掌控的;
11)限制通過關鍵績效指標KPI的管理,使用它們僅僅為了解情況;取而代之的是用數字來管理;
12)讓員工為自己的工作和技能而自豪;
13)建立有活力的培訓和自我改善計劃;
14)讓每個人對自己的任務負責,因為這是每個人的工作。
戴明說:人們永遠存在差異,那又意味著什么?排序是一場鬧劇,績效是系統運行的結果,而非個人的成就。屋子里的人50%是優秀的,50%就是不優秀的,那有有什么關系?要理解和欣賞他們之間的差異,幫助人們完成自己的任務——這將創造高績效的團隊。
如果績效達不到管理者的期望,就要檢查系統存在什么問題并加以改善——而非個人的過失。
戴明認為:管理結果就像看著后視鏡行車,任何組織的許多管理數字是不知道甚至是不可知的,管理原因,而非結果;結果是輸出,而非原因;成本是結果,而非原因。
戴明說:高層領導光支持是不夠的,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所承諾的——他們必須做的,他們必須在過程中“出現”,這種“義務”不能被省略!
戴明說:如果只關注費用,費用可能上升,而可靠性可能下降;如果關注可靠性,可靠性可能上升,成本可能下降。
戴明說:如何傳播好的榜樣,樹立榜樣;當一個傾聽者,但不要妥協;持續的教給別人;幫助別人從自己的當前實踐和信念中走出,進入新理念而不對過去感到后悔。戴明最后總結說:給管理提供可靠性信息,將可靠性、維修與公司系統目標協調一致;選擇理論和方法;引導變革;持續改善系統。
戴明的觀念不一定完全正確,但很多觀點可以給我們啟示。他認為,設備管理的最佳實踐就是員工能力的超越。
我們在微信上24小時期待你的聲音
解答本文疑問/TPM咨詢/5S、6S、現場管理咨詢/精益生產管理咨詢/互聯網交流